朱由桦恢复了北方,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?说来大伙儿肯定也都知道,甚至应该也能明白。
整个帝国的南方,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!
其规模之大,令人惊恐,乃至于听闻消息的朱由桦都感觉将要行至末世。本身朱由桦就不是什么好东西,没错,他确实省宫室,罢音乐,不选秀,但是这厮要打仗啊。不是打一天,是打十年二十年,穷尽民力去赡养士兵。
在京师恢复之后,朱由桦不可避免的要重新恢复九边的防御,迁移军队,充实户口,增修寨堡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,大兴工役,疏通运河,同时恢复沿运各处的军事要隘和防御体系,并保证漕运的畅通。
不错,朱由桦也确实施行了海运,但是海运的运力,在短时间之内,是始终无法和内河漕运相比较的。海船的要求比一次性的内河漕船要求高太多,而且去辽东确实是海运方便,去京师就要差那么一截。
海运可以从营口、牛庄一路直驱辽阳,趁着辽河涨水,上百吨的大船都能够靠岸,可是京师呢?海运到天津卫,然后下来换船换人,这个效费比也就那样了。
另外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,在蒸汽火轮船没有发明之前,风帆动力的船只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,每年有半年是没有办法北航的,而这半年恰好又是漕运封冻的冬季。合着你也没有办法补充冬季漕运的缺失,必要性自然也大大下降。
所以不可避免的,朱由桦要快速对北方补血,就需要整备运河,大兴海运,双管齐下。海船要造,先往辽东转运。运河要修,维护燕山防线。
于是大起江南工役,征调民夫四十余万,疏浚扬州至徐州段的黄河。又自山东和河南征调十余万众,开始整备北方的运河。
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整顿的官僚队伍,虽然因为朱由桦相对严厉的反腐态度,以及连续增加的养廉银子,有所收敛。这是这样大规模规的工役,盯上的人太多了。都觉得我只是小小的伸一次手,无伤大雅,到最后会是什么结果?
在淮安转送往徐州的十余万民夫不堪压迫,愤而起义,城内外,淮水南北群起呼应,淮安城不攻自破。城内原本的江北经略标营因为北方的收复已经调往山东,城内又没有坐镇的淮扬巡抚大臣,主持运河疏浚的官吏大多在扬州这个水网密集的地方。
得到了淮安的大量粮草和向北转运的军资,起义军很快成事。加上被行伍约束,有了一定的纪律基础,编队的劳役又磨练了他们坚定的意志。
一路乘船南下,准备打破扬州,一路招募沿途民夫加入,势力很快膨胀到三十余万。而南方的精兵此刻都在北面,整个南京也只有两万多水师驻防。朱由桦还在京师坐镇,实际主持南京朝廷的是何腾蛟。
他才不会调遣御营中军出京作战!
扬州毫无疑问的被愤怒的二十余万起义军攻克,扬州同样安置了大量的粮草和军械,这一回同样全部武装了起义军。
只不过这会子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歧,军中的大部分人是自江南、浙北、江西等地征集而来,所以大部分人的想法是打回老家去,破了南京,让朱三这个狗皇帝在他的北方快活吧。
但是也有明智的人觉得应该趁着南京朝廷和北方大军的联系被割裂,快速的夺取整个淮河沿线,建立防线,以预备可能会飞速南下救援南京的朱由桦。
反正北方乏粮,朱由桦几十万大军加民夫,还有几十万骡马,只要没得吃,三天五天就要崩溃。等朱由桦的人马崩溃了,再挥师南下,到时候事半功倍。
可惜这一良策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,大多数人还是因为不堪压迫而起义,没有什么太大的目标,只想回家过日子而已。要怪只怪朱由桦压迫太狠,贪官污吏又多,工程催的还急切,总之就是朱三不是个东西,他手底下也都不是东西。
于是起义军主力三十余万乘坐舟船南下,一路席卷江南和浙北各郡,所到之处大加杀掠,所谓“内库烧为锦绣灰,天街踏尽公卿骨”。起义军短时间内就将武备松弛的苏、松、常、嘉、湖等府全部攻陷,满城士绅一概杀绝。
名门大户,但凡有功名者,只是杀杀杀杀杀杀杀!
尤其是征募民夫北上疏浚运河之士绅,家中老幼,一个不留。整个江南浙北几乎所有的士绅集团,为之夷灭。
而后出身浙北的起义军分兵十万攻打杭州,而出身江南和江西的起义军则动兵三十余万围攻南京。城内官绅,颤栗非常,恐惧万分,还好何腾蛟虽然不救扬州,却愿意死守南京。
他毫不犹豫的借用监国太子朱慈焞的名义,搜括城内大户,然后打开太仓和内帑,出白银二百万招募城内壮勇登城以竹竿捅刺蚁附登城的起义军,双方很快陷入僵持。
此时此刻身在北方的朱由桦终于等到了江南江北大起义的消息,立刻带兵南下。留守在淮水沿线的起义军虽然也集合了部分起义势力,但是终究无法顶住朱由桦那十多万要回援南京,救护自己家眷的御营兵。
顿兵于南京城下的起义军最终受到两面夹击